新闻动态

《小古文300篇》《史记》选(上)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73

《史记》20篇

《史记》是西汉史官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,共130篇,52万字。记载了约3000多年的历史,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真所谓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。鲁迅称之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
135.四面楚歌

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曰:“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”项王则夜起,饮帐中。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;骏马名骓zhuī,常骑之。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歌数阕què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项羽失败后的军队驻扎在垓下,这时他兵力少,粮食也没有了,刘邦的军队和各路诸侯合在一起,把他们层层围住,深夜里四面的汉军都唱着楚地的歌谣,项羽听了后吃惊地说:“莫非汉军把楚国全国都占领了吗?要不然他们的军中怎么有这么多楚人呢?”于是项羽披衣起来,在军帐中饮酒。他身边有个美人叫虞姬,深受项羽宠爱,几年来一直在他身边。还有一匹骏马叫骓,是项羽冲锋陷阵一直骑乘的。项羽面对这凄凉局面,不由地感慨万分,他作歌道:“力能拔山啊豪气盖世,时运不利啊骓马不再奔驰。不再奔驰我又能怎么样呢?虞姬啊虞姬我把你如何安放!”他一连唱了好几遍,虞姬也和着唱了一首。项羽泪如雨下,左右将士们也涕泣唏嘘,谁都不忍心抬头仰视。

【简析】四面楚歌是项羽的挽歌。楚汉争霸实质是汉刘邦人才战略的胜利。张良、韩信、陈平都曾跟随项羽打天下,不被重用或者见疑,纷纷投入刘邦怀抱,得到刘邦重用,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。韩信评价项羽尚匹夫之勇,行妇人之仁,成不了大事。在韩信十面埋伏层层包围项羽后,夜半三更,韩信实施攻心计,打感情牌,唱起楚地民歌,使本来士气低落的士兵离心离德,一溃即散,彻底摧毁了项羽的心理防线。项羽闻楚歌而狐疑,对战况没有准确预判,对自己的部下没有自信,作为一军主帅,缺乏坚定信念,缺乏顽强意志。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项羽的心声首先是崇尚“力征经营天下”,所以才炫耀力拔山兮气盖世。其次是英雄爱美人。江山不保,美人奈何?奈何美人,其必担当!曾经叱咤风云,摧枯拉朽,眨眼一败涂地,却认为天时不利,天要亡我。鬃毛猎猎的坐下骑乌骓似乎感通人性,威风尽泄,却不愿意离开主人半步。主人一遍一遍地吟唱,美人帐下披头散发款衣曼舞。项王此时最放不下的是眼前的虞姬,而不是痛定思痛,重整山河。泣数行下是妇人之泪,儿女情长之泪,而不是大丈夫感时花溅泪,不是血泪相和流。左右皆泣是同情之泪,哀伤之泪。

136.高祖论三杰

高祖置酒洛阳南宫。高祖曰:“列侯诸将无敢隐朕,皆言其情。吾所以有天下者何?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?”高起、王陵对曰:“陛下慢而侮人,项羽仁而爱人。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,所降下者因以予之,与天下同利也。项羽妒贤嫉能,有功者害之,贤者疑之,战胜而不予人功,得地而不予人利,此所以失天下也.”高祖曰:“公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夫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镇国家,抚百姓,给jǐ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。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者,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为我擒也。”群臣悦服。《史记.高祖本纪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。刘邦问大家:“各位诸侯、各位将军,希望大家不要隐瞒我,都说说,我取得天下是什么原因,而项羽为何失去了天下?”高起、王陵说:“陛下的特点是平时不讲礼貌,对人傲慢;项羽表面很仁慈,对人很恭敬。可是陛下派人攻城占地,打下的地方就封给有功的人,您和别人一起分享利益;项羽妒忌贤能,有功劳的人加以迫害,有能力的不信任,打了胜仗,不给人记功,取得地盘,也不分享好处,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。”刘邦说:“你们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要说在营帐之内分析形势,制定战略方针,在千里之外决定战局的胜利,我不如张良;要说坐镇后方,安抚百姓,筹备军用物资,保证粮草源源不断运向前方,我不如萧何;要说联合集中千军万马,冲锋陷阵,做到战必胜,攻必取,我不如韩信。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,但我能使用他们,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。项羽只有一个范增,还不能使用,这就是他被我制服的原因。”群臣听了心悦诚服。

【简析】项羽是一代枭雄。但他“自矜功伐,奋其私智,而不师古”,“欲以力征经营天下”,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天意。刘邦智慧超常,雄才大略,又有无与伦比的选人用人、驾驭人才的能力与手段,诸如萧何、陈平、张良、韩信等杰出人才忠心耿耿为之效力。刘邦还善于听取意见,能发挥众人的长处,使其各尽所能,竭尽其才。刘邦知人善任,懂得分享胜利成果,即使大宴群臣,也不忘奖赏功臣,对他们的功绩给予中肯精准的评价,功成而不自居,具有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。项羽与刘邦相比,就显得简单幼稚,他的失败从鸿门宴之后就已经注定了,尽管他是一位令人喜爱的悲剧英雄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评说项羽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,可真正的人杰是真龙天子刘邦啊!

137.陈胜称大楚

吴广素爱人,士卒多为用者。将尉醉,广故数shuò言欲亡,忿恚huì尉,令辱之,以激怒其众。尉果笞chī广。尉剑挺,广起,夺而杀尉。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召令徒属曰:“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,失期当斩。藉弟令毋斩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且壮士不死即已,死即举大名耳,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!”徒属皆曰:“敬受命。”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,从民欲也。袒右,称大楚,为坛而盟,祭以尉首。陈胜自立为将军,吴广为都尉。攻大泽乡,收而攻蕲qí。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吴广平素待人好,士兵大多愿意为他办事。将尉醉酒,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跑,激怒将尉,让他侮辱自己,借以引发民愤。将尉果真鞭打吴广。将尉刚将剑拔出,吴广奋起,夺过利剑并杀掉将尉。陈胜协助他,将两个将尉都杀掉了。陈胜把同行的人召集起来说:“各位在这里遇上大雨,延误了期限。延误期限就要杀头。假使不被斩,守卫边塞的人也要死掉十之六七。大丈夫不死则已,死就要举大业成大名,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?”大家都说:“愿意听从命令。”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、项燕的队伍,顺从人民的愿望。个个露出右臂,号称大楚。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,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。陈胜自立为将军,吴广任都尉。他们攻打大泽乡,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。

【简析】这一段详细记录了陈胜起义的发端。一是有周密计划,变被动为主动。趁将尉醉酒,“数言欲亡”而使将尉忿恚,出手鞭打吴广,两人合作杀掉两个将尉,并建立群众基础。二是胸怀大志,敢于挑战正统思想。大丈夫不死则已,死即举大事,生死观不同寻常。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”振聋发聩,有极强的号召力。三是有政治谋略,举旗定向很有远见。借秦国公子扶苏和楚国名门项燕的名号举旗,以“从民欲也”定向,称大楚而迅速扩大规模,势不可挡。司马迁对陈胜起义寄予满腔热情,他在《太史公自序》中说:“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,周失其道而《春秋》作,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”。把陈涉列在圣人行列,评价之高无与伦比。

138.卧薪尝胆 

吴既赦越,越王勾践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(座)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曰:“女(汝)忘会稽之耻邪?”身自耕作,夫人自织,食不加肉,衣不重chóng采,折节下贤人,厚遇宾客,振(赈)贫吊死,与百姓同其劳。《史记.越王勾践世家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等到吴国宽赦了越国,勾践回到国都之后。便吃苦耐劳,冥思苦想地准备着报仇雪耻。他把一个苦胆吊在坐席旁,使自己坐着躺着都能看到它,在每次吃饭喝水时也都要尝尝他的苦味。他不时地提醒自己:“你忘记在会稽山遭到的凌辱了吗?”他躬身耕种做工,他的夫人也亲自纺纱织布;他们吃的饭里的肉,一点也不比别人多;他们穿的衣服一点不比别人鲜艳;他们放下架子尊重贤人,对宾客优礼相待;他们救济贫困,抚恤死伤,跟普通百姓一样地从事劳动。

【简析】吴国上当,宽赦了越国后,越国君臣齐心协力,装出一副忠诚驯顺的样子,怂恿吴国去和老牌的齐、晋霸主较量。越王勾践暗中忍辱发奋,与民同甘苦,偷偷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。经过十年修炼生息,励精图治,越国趁着吴王夫差与晋国争霸之机,一举攻下吴国都城,吴向越求和。九年后,越国将吴国彻底消灭。越国利用老子“清静寡欲”、“以柔克刚”、“后发制人”等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学问,战胜国力强大的吴国,历史教训非常深刻。

139.孔子世家赞

《诗》有之:“高山仰止,景行háng行止。”虽不能至,然心乡往之。余读孔氏书,想见其为人。适鲁,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,诸生以时习礼其家,余祗zhī回留之不能去云。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,当时则荣,没则已焉。孔子布衣,传十余世,学者宗之。自天子王侯,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,可谓至圣矣!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 《诗经》上有句话:“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,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。”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,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。我读孔子的书,由推理可知他的为人。到了鲁国,看到孔子的祠堂、他的车子、衣服和礼器,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,我徘徊留恋,舍不得离开。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,他们大多当时很荣耀,死后也就烟消云散了。孔子一介平民,传到十几代,读书的人都尊崇他。从天子王侯,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,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,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!

【简析】孔子在司马迁心中是一座巍峨的高山,令他仰慕不已;他的学说犹如宽广的大道,吸引司马迁沿着它前行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文化高峰、思想高峰、哲学高峰,至今熠熠生辉,引领亿万民众修身立命。朱熹说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。”司马迁到孔子故居,见到了孔子的庙堂、车服、礼器,活生生的圣人形象就在眼前。他还看到儒生习礼是那样虔诚,孔子思想的巨大精神魅力可见一斑。从“诸生以时习礼其家”联想到孔子学说的深远影响,天下言六经者都要以孔子的说法为准则,用它来裁定是非。他所感受到的不是有限的存在,而是不朽的人生。孔子不是王侯将相,司马迁却把他列入世家,具有远见卓识,显然是把孔子当做精神领袖看待。

140.圯上受书

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yí上,有一老父,衣褐,至良所,直堕其履圯下,顾谓良曰:“孺子,下取履!”良鄂è然,欲殴之,为其老,强忍,下取履。父曰:“履我!”良业为取履,因长跪履之。父以足受,笑而去。良殊大惊,随目之。父去里所,复还,曰:“孺子可教矣。后五日平明,与我会此。”良因怪之,跪曰:“诺。”五日平明,良往。父已先在,怒曰:“与老人期,后,何也?”去,曰:“后五日早会。”五日鸡鸣,良往。父又先在,复怒曰:“后,何也?” 去,曰:“后五日复早来。”五日,良夜未半往。有顷,父亦来,喜曰:“当如是。”出一编书,曰:“读此则为王者师矣。后十年兴,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,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。”遂去,无他言,不复见。旦日视其书,乃《太公兵法》也。良因异之,常习诵读之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张良曾经装成悠闲自得的样子外出蹓跶,走到下邳桥上。有一位老爷子,穿着粗布衣服,走到张良身边,故意把鞋掉在桥下,回头对张良说:“孩子,下去拿鞋!”张良一怔,想揍它。因为看见老头年岁大,强忍怒气,下去把鞋拿上来,老爷子又说:“给我把鞋穿上!”张良一想,已经给他把鞋拿上来了,穿就穿吧,于是挺直上半身跪着给他穿上了。老爷子把鞋往脚上一套,笑着走了。张良惊讶得不得了,用眼睛随着他看。老爷子走了一里来地,又折回来,说:“这孩子还是可教育的!过五天,天蒙蒙亮的时候和我在这里见面。”张良非常惊讶,跪下说:“好的。”五天后,天蒙蒙亮的时候,张良去了,老爷子已经先到,生气了,说:“和老人约会,迟到了,为什么?”就走开了,说:“再过五天早点来!”五天以后的鸡鸣时分,张良又去了,老爷子又先到了,又生了气,说:“迟到了,为什么又这样?”又走掉了,说:“再过五天早些来!”过了五天,张良不到夜半时分就到了。呆了一会儿,老爷子也来到,高兴了,说:“应当像这样!”拿出一编书来,说:“读了它,就可以作帝王的老师了!再过十年,事情就要大发作。过十三年,孩子你就能与我谋面,济北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。”说完就走,再无别话。从此不再出现。第二天的平旦时分,张良一看这编书,原来是《太公兵法》。张良认为这编书很不一般,常常反复学习和背诵它。

【简析】这个故事也许来自民间传说,加之司马迁神来之笔,充满神话色彩。张良是韩国贵族,祖上三代人辅佐韩国,秦灭韩国,正值青春期的张良满腔热血,立志灭秦报国,这是他刚刚在博浪沙中刺杀秦王未遂,逃匿于下邳。此时显然是个闲散人员。黄石老人为什么选中了张良?司马迁说:“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,至见其图,状貌如妇人好女。”不是以貌取人,黄石老人是步步设局,淬炼出一个张良来。第一,忍为高。老人故意掉了鞋,让他下去取,一忍;取了鞋,又恭恭敬敬给老人穿好鞋子,二忍;老人穿好鞋嬉笑着径直离开,三忍。第二,待人有礼。“目随之”三个字后面有很深内涵,张良对老人从愕然到大惊,感情发生巨变,认为老人虽穿短褐,却不是凡人,随着他的去向注视着他。那么老人呢?走了一里多路,边走边在偷窥张良的动向,这才认定孺子可教。第三,诚信可靠。本来约定平明相会,半月内三次考验,一次比一次严格严肃。天一亮到会,发怒;鸡鸣到会,更加有气;夜半到会,终于比老人先到,老人心花怒放,传授秘籍,给出高目标——做王者师;确立长远奋斗历程——十年寒窗苦读。张良谨遵老人言,习诵读之。作者引用这个民间传说,主要是烘托人物,给成就伟业者佩戴神秘光环,从而也在探究张良的智慧之源。这件事之后,张良逐渐从一个热血青年转变为谋略家,是他人生的转捩点。

141.陈平娶妻

及平长,可娶妻,富人莫肯与者,贫者平亦耻之。久之,户牖富人有张负,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,人莫敢娶。平欲得之。邑中有丧,平贫,侍丧,以先往后罢为助。张负既见之丧所,独视伟平,平亦以故后去。负随平至其家,家乃负郭穷巷,以弊席为门,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。张负归,谓其子仲曰:“吾欲以女孙予陈平。”张仲曰:“平贫不事事,一县中尽笑其所为,独柰何予女乎?”负曰:“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?”卒与女。《史记.陈丞相世家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等到陈平长大成人该娶媳妇了,富有的人家没有谁肯把女儿嫁给他,娶穷人家的媳妇陈平又感到羞耻。过了好久,户牖有个富人张负,他的孙女嫁了五次人,丈夫都死了,没有人再敢娶她。陈平却想娶她。乡镇中有人办丧事,陈平因为家贫,就去帮忙料理丧事,靠着早去晚归多得些报酬。张负在丧家见到他,相中了这个高大魁梧的陈平;陈平也因为这个缘故,很晚才离开丧家。一次,张负跟着陈平到了陈家,陈家住在靠近外城城墙的偏僻小巷子里,拿一领破席当门,但门外却有很多贵人留下的车轮印迹。张负回家后,对他的儿子张仲说:“我打算把孙女嫁给陈平。”张仲说:“陈平贫穷且不从事生产劳动,全县的人都耻笑他的所作所为,为什么偏把女儿嫁给他?”张负说:“哪有仪表堂堂像陈平这样的人会长久贫寒卑贱呢?”终于将孙女嫁给了陈平。

【简析】陈平是汉王朝的股肱之臣,六出奇计屡屡救汉王于危难之际。陈平从小很穷,与哥哥一起生活,因为特别爱读书,哥哥不让他干活,辛苦经营三十亩薄田。陈平到了成婚年龄,他抓住了人生的关键期,从此步入快车道。富人瞧不起他,他也不耻与穷人为伍。他选中了户牖老家的有钱人张负的孙女,这个孙女五嫁而夫死,别人不敢问津,陈平不信邪,偏要娶。穷小子如何踏进富人的门槛呢?起码手中有几个探路钱吧。他不惜去帮办丧事,早去晚归,多劳多得,任劳任怨。既然陈平有意,张负专程到丧所考量把关,陈平心领神会,表现谦恭灵活勤勉,故意迟迟离开丧所。伟岸俊朗的身姿深深打动了张负。张负尾随,到了陈平的住处,原来是住在城墙下的狭窄巷子里,低矮的茅草屋,家门用旧苇席遮挡着,他很用心地发觉,破屋子门前留下了太多当地名人的车辙,心头一阵暗喜。张负不顾儿子反对,非把孙女嫁给陈平。儿子听罢,满腹狐疑,告诉张老:一个穷小子,啥事不干,乡里人谁不笑话他游手好闲;寄养在哥家,不讨嫂子喜欢。张负人老成精,认准陈平前程似锦。面貌阳光,善与贵人交际,穷且益坚,怎么可能一辈子受穷呢?张老把孙女嫁给陈平,还借钱给他,把家里的精细绸缎送给他,让陈平办了个体面风光的婚礼。此后,陈平“资用益饶,游道日广。”

142.周亚夫军细柳

文帝之后六年,匈奴大入边。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,军霸上;祝兹侯徐厉为将军,军棘门;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,军细柳,以备胡。上自劳军。至霸上及棘门军,直驰入,将以下骑送迎。已而之细柳军,军士吏披甲,锐兵刃,彀gòu弓弩,持满。天子先驱至,不得入。先驱曰:“天子且至!”军门都尉曰:“将军令曰'军中闻将军令,不闻天子之诏’。”居无何,上至,又不得入。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:“吾欲入劳军。”亚夫乃传言开壁门。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:“将军约,军中不得驱驰。”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。至营,将军亚夫持兵揖曰:“介胄之士不拜,请以军礼见。”天子为动,改容式车。使人称谢:“皇帝敬劳将军。”成礼而去。既出军门,群臣皆惊。文帝曰:“嗟乎,此真将军矣!曩者霸上、棘门军,若儿戏耳,其将固可袭而虏也。至于亚夫,可得而犯邪!”称善者久之。《史记.绛侯周勃世家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文帝后元六年(前158),匈奴大举入侵边境。文帝便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,驻军霸上;任命祝兹侯厉为将军,驻军棘门;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,驻军细柳:以便防备匈奴。皇帝亲自去尉劳军队。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,一直奔驰进入,从将军到下属官兵都骑马迎送。后来到达细柳军营,军中官兵都披持铠甲,兵刃锐利,弓弩张开,弓弦拉满。天子的前导来到军营,不能进入。前导说:“天子就要到了!”军门都尉说:“我们将军命令说'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,不听天子的诏令’。”过了不久,皇帝到了,又不能进入。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:“我要进去慰劳军队。”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。营门的守卫士官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:“将军有规定,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。”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慢慢行进。到了营中,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行礼说:“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,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。”天子被他感动了,马上变得面容庄重,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意。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:“皇帝特来慰劳将军。”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。一出营门,群臣都露出惊怪之色。文帝说:“啊,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!从前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看到的,简直像是儿戏,他们的将军本来就可能受袭击被俘虏。至于亚夫,怎么可能去侵犯他呢!”称赞他很久。

【简析】周亚夫在文帝时就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,景帝时因平定七国之乱而功勋卓著,位极人臣,遭景帝猜忌。再加以周亚夫为人耿直,刚烈不阿,阻拦皇帝妻兄封侯,匈奴叛归得侯而与景帝抵牾,被景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治死。本文对周亚夫在细柳营治军的谨严写得十分精彩生动,以致读者不敢置信。在叙事方法上,一弛一张,详略有度,选择了文帝去细柳营劳军,突出中心旨意。劳军的是天子,军中士吏却公然不让进营门,允许进也得严格执行营规约束。其实这是上下勠力同心,步调一致,形成了同仇敌忾戒备森的良好局面,与文帝到霸上、棘门劳军“直驰入,将以下骑送迎”形成鲜明对比。一是保持军人本色,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;一是惟皇命为尊为大,极显恭敬恭迎之奴相。“既出军门,群臣皆惊”,皆惊诧天子先驱“不得入”,“上至又不得入”;皆惊诧“将军亚夫持兵揖”,见皇上不得诚惶诚恐,下马跪迎,而使得文帝不悦。谁曾想,文帝赞不绝口“此真将军矣!”一抑一扬,渲染夸张手法运用达到极致。

143.马陵道

齐使田忌将而往,直走大梁。魏将庞涓闻之,去韩而归,齐军既已过而西矣。孙子谓田忌曰:“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,齐号为怯,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。兵法,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,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。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,明日为五万灶,又明日为三万灶。”庞涓行三日,大喜,曰:“我固知齐军怯,入吾地三日,士卒亡者过半矣。”乃弃其步军,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。孙子度其行,暮当至马陵。马陵道陕,而旁多阻隘,可伏兵,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“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”。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,夹道而伏,期曰:“暮见火举而俱发”。庞涓果夜至斫木下,见白书,乃钻火烛之。读其书未毕,齐军万弩俱发,魏军大乱相失。庞涓自知智穷兵败,乃自刭,曰:“遂成竖子之名!”《史记.孙子吴起列传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,径直进军大梁。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,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,但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。孙膑对田忌说:“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,看不起齐兵,齐军有怯懦的名声,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,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。兵法上说,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;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。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,过一天设五万个灶,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。”庞涓行军三天,非常高兴,说:“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,进入魏国境内三天,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。”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,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。孙膑估计他的行程,天黑应当赶到马陵。马陵道路狭窄,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,可以埋伏军队,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,露出白木,写上“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”。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,隐伏在马陵道两旁,约定说“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”。庞涓果然当晚赶到那棵大树下,见到白木上写着字,就点火照亮树干上的字。还没读完,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,魏军大乱,失去照应。庞涓自知无计可施,败局已定,就拔剑自刎,临死说:“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!”

【简析】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。孙膑与庞涓同出鬼谷子师门学兵法,是同学。之后一起供职魏国,庞涓做了魏国将军,但觉得才能远远不及孙膑,借莫须有的罪名,刖其足黥其面,就是要他不能行动,不得见人。孙膑在齐使卜商的帮助下逃往齐国,得到田忌的重用。魏、赵攻打韩国,韩紧急求告齐国。田忌率军直捣大梁。庞涓只好率军赶回魏国,此时齐军已经越过齐魏边界向魏国挺进了。孙膑告知田忌,善于作战的将领,因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。孙膑马陵道射杀庞涓,一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,熟知魏兵凶悍勇猛,向来以为齐兵怯懦;其实是熟知庞涓狭隘狂躁,有什么样的将军带出什么样的士兵;二是用减灶法引诱敌人上当,穷追不舍以致绝境;三是“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”利用马陵道险要地形,巧设埋伏,干净彻底消灭敌人。庞涓的失败,在于小肚鸡肠,心胸狭窄,格局太小,品德低劣。岳飞讲:战而后阵,兵法之常,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庞涓急于建立功名,没有把握兵法精髓,草莽用心,躁动用兵,必然葬身损兵。

144.毛遂自荐

秦之围邯郸,赵使平原君求救,合从zòng於楚,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。平原君曰:“使文能取胜,则善矣。文不能取胜,则歃shà血於华屋之下,必得定从而还。士不外索,取於食客门下足矣。”得十九人,馀无可取者,无以满二十人。门下有毛遂者,前,自赞於平原君曰:“遂闻君将合从於楚,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,不外索。今少一人,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。”平原君曰:“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於此矣?”毛遂曰:“三年於此矣。”平原君曰:“夫贤士之处世也,譬若锥之处囊中,其末立见。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,左右未有所称诵,胜未有所闻,是先生无所有也。先生不能,先生留。”毛遂曰:“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。使遂蚤得处囊中,乃颖脱而出,非特其末见而已。”平原君竟与毛遂偕。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。《史记.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图片

【译文】秦国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,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,与楚国建立抗秦联盟。平原君想从自己的门客中挑选二十个文武兼备的人作为随员。他说:“如果能用和平方式完成任务,那当然最好不过了;万一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,那也一定要用武力强迫楚王在朝廷上与我们签订盟约,总之是一定要完成任务才能回来。这些随员用不着到别处去找,我门下的宾客就足够用了。”结果只选得十九人,没法凑满二十人。这时有个叫毛遂的自己出来对平原君说:“我听说您要去楚国订立盟约,想从门客中挑选二十个随员,不再向外面去找,现在还缺一个,我希望您让我充个数,人数凑齐就可以马上出发了。”平原君说:“到现在为止,先生在我门下几年啦?”毛遂说:“到这儿整三年了。”平原君说:“一个有本事的人活在世界上,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,锥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。先生在我门下至今已三年了,大家居然没有对先生说过一句赞美的话,我也没有听说过先生有什么才干,说明先生的确没有什么本领。先生不能去,先生还是留在家里吧!”毛遂说:“我是今天才请求您把我装进口袋的!您要是早把我装进口袋,那我整个锥子头都会出来,岂止是露出一个锥子尖呢?”平原君无法,只好带他一起出发了。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,暗暗嘲笑毛遂,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。

【简析】战国四公子都养门客。门客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参赞,智囊团和专业人才库。战国时期烽火连绵,连横合纵思想波诡云谲,大鱼吃小鱼,小鱼夹缝中求生存,用尽心机。赵国平原君有门客三千,秦层层包围赵国,国难当头之际,赵王欲派遣平原君赴楚谋求合纵,联合楚国共同对付强秦。平原君决定从三千门客中遴选二十个智勇双全的人才一同前往。从三千人选出二十人,二十人有一人犹疑不定,可谓一丝不苟,也说明他的人才队伍不够精良,可用之才严重不足。从毛遂自荐来看,平原君对三千门客很不了解,知人才能善任。毛遂自荐的一番对话太精彩了。既然士不外索,选出十九人后,剩余的再也没有可选的,再也拿不出一个可以胜任的,那么不妨把我作为一个备胎,万一有不测风云,或许用得上。平时低调,自荐时谦逊至极。平原君的答复很决绝,大凡世界上贤能之人,就好像口袋中的锥子,锋芒会立刻暴露出来,三年来无人称颂先生德能,我也从未听说过这么个人,先生你确实没有什么专长,先生不能去,先生老实留下来吧。“未有”,“未有”,“无所有”就是彻底否定;一连几个“先生”,算是对毛遂很客套了。毛遂的对答充满自信:如果早点把我这把锥子装进口袋里,岂止是暴露出锥尖,整个锥子都斩露出来了。平原君与楚王会谈,从日出到日中都没有谈妥,毛遂按剑历阶而入楚王宫殿,挟持楚王签订合纵同盟。选用人才,还需要培养,不能用人才装门面;选贤任能,要有慧眼,更要有胆有识,是骡是马拉出来溜溜;有天大的本事,那要有人认可,有人接受,毛遂自荐不乏一种好方式。

(文中插图皆来源于网络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